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史有前例:历史洪流中见兴衰 正文

史有前例:历史洪流中见兴衰

来源:翰灿资讯网编辑:焦点时间:2024-03-28 22:15:09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东升

孙氏家族从19世纪末叶起投资于民族资本工业并发展成为“通孚丰”财团,前例这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是历史鲜见的,具有一定的洪流双魂武神代表性。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兴衰阜丰一边代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运华之“救济麦”,前例一边自营。历史它又与福新等厂组成“五厂公记”,洪流为政府部门收购小麦,兴衰代磨面粉,前例还从收麦总数中分得3成自营。历史1948年由于政府限价,洪流双魂武神年利减少。兴衰此后,前例原料来源困难,历史开工严重不足。洪流1949年春,阜丰将资金抽往香港,企业濒于停顿。

  孙氏家族从封建地主官僚到创办近代工业企业,在其家族史上开辟了新的天地。早年的阜丰面粉厂仿效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组建模式也称股份有限公司,但仍保特着孙氏家族的宗族统治,整个工厂俨如一座衙门。这种封建官僚习气在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变,但又增添了殖民色彩。如该厂从1915年起雇用印度巡捕接替大门守卫,往往还雇用白俄巡捕,以示威武显赫。在人事管理方面也沿袭了宗族统治的形式,任人唯亲,所谓“父业子承,兄终弟及”。在职工方面除了必不可少的技术人员不得不招聘外地人外,一般部是从孙氏宗族中选用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工人也是从寿州户中招来(阜丰厂职工90%左右为安徽人),利用乡土观念与封建帮会进行封建宗族式的统治管理。

  阜丰面粉厂自创办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稳健经营、创名牌产品的指导思想。虽然经历过许多内外动乱的影响与艰难曲折的过程,但终于站稳了脚跟,生产设备得到不断更新,营业日益扩展,至抗战前タ该厂的资本额已由创办时的41.7万元增加到300万元;日生产能力从2500包增至26000包,成为全国机器面粉工厂的“超级巨星”,号称“远东第一”。同时,孙多森在任阜丰总经理期间还向业外发展,创办了其他一些企业,如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官商合办的通惠实业公司,1918年在山东烟台创办了通益精盐公司,在哈尔滨创办了通森采木公司。特别是1916年创办的中孚银行,从阜丰投入了大量资金,使中孚的资本额从开办时的1万股100万元扩增至2万股200万元,成为孙氏家族控制的金融企业。

  孙氏家族从19世纪末叶起投资于民族资本工业并发展成为“通孚丰”财团,这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是鲜见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949年前后,面粉工业面临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资金不足、原料短缺的局面,人民政府特别委托加工,给予贷款,鼓励自营。阜丰面粉厂负责人在此后的市场斗争特别是四次涨价风中,由于错误判断形势,经营不当,致使资金亏蚀殆尽。

  1954年,全行业经济改组逐步深入,经营亏损的局面开始扭转,阜丰面粉厂也终于扭亏为盈,获利15.83万元。1955年10月,阜丰面粉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11月,上海市粮食局进一步调整上海面粉工业的生产能力,将公私合营的阜丰面粉厂和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宗敬家族属下的公私合营福新面粉厂合并为市区唯一的公私合营阜丰福新面粉厂,合并后全年生产能力为1415万包,开工率可提高到7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厂。1966年改为国营,更名为“上海面粉厂”。 2003年,运转了102年的老场地停止运营,它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至此,阜丰结束了艰难曲折的历史。

  曾经的浮华和沧桑都成为过眼烟云,湮灭在历史的海浪里。只有河畔的颓垣断壁向前来凭吊的人诉说着百年中的前尘旧事……

10.png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3月上旬刊

0.3823s , 42047.6484375 kb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史有前例:历史洪流中见兴衰,翰灿资讯网  

sitemap

Top